第250章 替代(1 / 2)

“蒋导是怎么想起来,拍这么一部,以外太空为背景的灾难片的?”

“太空的事情我不太懂,但是太空给咱们的印象就是神秘和美丽,大家肯定感兴趣,但是我想,除此之外,还应该考虑一下未来与风险,咱们去年的搭载三名航天员,而且还能出舱活动,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计划吧?”

“哈哈哈,这个我不能说。”

京城,光华路公司会议室,蒋博接待了航天系统的一位工程师姓叶,还有一位宣传人员姓徐。

要不说人家考虑的很周到,仔细了解了蒋博要拍摄的片子之后,答应下来,做事情就很认真,担心宣传口的同志,长期脱离业务一线,有些问题搞不清楚,专门请了一位一线的工程师,来帮忙对接。

蒋博刚才就是在试图多了解一些动态,无奈对方很谨慎,真正做到了不该说的不说。

蒋博只能自说自话:“叶工,你不用说我也能猜到一些,能出舱活动,指向已经很明显了,国外都已经搞过两次空间站了,咱们的应该也在路上了。”

叶工也很无奈,明明啥都没说,感觉蒋博却啥都知道了,只能苦笑,跟同行负责宣传工作同事道:“徐科,你得给我作证,我可真的什么都没说!”

太空出仓肯定更加危险,失重,低气压,气温不稳定,以及强辐射等,哪一项出问题,都能要命。

但是出舱活动又能解决很多问题。

比如,对卫星的捕获和维修,更换电池,舱外维修,外部航天器组件的安装和连接,特殊实验测试等等。

航天确实属于高技术,高精尖工程,但是也不要太过于幻想先进程度究竟如何,说到底就是个机器,要知道,只要是机器,造出来就可能有问题,即便短时间没有,等运行时间一长,出问题还是不可避免。

跟开车差不多,能做的,就是修修补补。

不过不一样的是,在天上修飞船,修卫星,跟在地面上修车,环境不一样,操作难度自然也不一样。

熟练工干得多了,甚至可以出一本《我在太空修飞船》,作为内部参考资料,发给大家看看。

为什么说出舱的指向性很明显,说到底其实也很简单。

只有需要长期驻留太空,非常重要的设备,才需要人工出舱去修。

不然话,不划算。

培养一個航天员需要耗费多少资源,重新发射一个卫星,或者航天飞船,有需要耗费多少资源,根本没这么换算的。

人命大过天!

除非是像空间站,或者哈勃望远镜那种,非常难搞的玩意儿,才值得冒险一下。

国内没有哈勃,排除一下,就知道是为什么做准备的了……

“咱们还是谈正事吧?”叶工程师把话题拉回来:“请问蒋导需要我们提供哪方面的帮助?”

叶工也是没办法了,蒋博的话,他都没法接,承认不是,不承认也不是。

蒋博也不再扯其他的,目光转向李雪:“请李总介绍一下情况。”

作为一线人员,李雪需要业务接洽,必须亲自上手,蒋博就是在培养她这方面的能力,同时也是在树立她的工作威信。

好在李雪素质不错,上手很快。

李雪点点头打开屁屁踢:“二位请看,这是我们的为电影拍摄专门制作的方案,涉及到外太空和航天的部分,科幻的同时,也要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,请二位来,一方面是在技术原理上帮着把把关,另一方面也请二位帮着看看片子,还是要讲讲正能量。”

说白了就两条,合理性和合规性。

镜头是没有拍出来,但是基本的背景画面已经有了,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什么样的视角,光线和画面的内容,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等等。

还有如何拍摄演员在外太空完全失重条件下,整个人被弹开之后的运动路径,以及演员自身的运动发力方式等……

而且故事的开头也得改。

航天飞机带宇航员修哈勃望远镜肯定不行了,不是太空望远镜的问题,那玩意儿,咱们也能造,就是航天飞机咱们没必要,蒋博给改成了载人飞船,在太空中也可以跟航天望远镜对接的那种,故事线就合理多了。

叶工看完介绍之后,理了理思绪说:“技术上并不复杂,我们也有一些视频资料,可以提供给你们参考看看,包括失重状态下的模拟,都可以提供,但是问题是怎么拍出来?”

蒋博就随手画了模型:“所有的拍摄都在这个光盒里进行,周围用 LED把画面需要的画面全都呈现出来,同时安装 LED灯,补充光源,然后通过机械手臂来控制摄影机的运动,协同拍摄画面。”

LED屏幕肯定比绿幕要好,现场实拍出来之后,演员的表演和背后的环境就已经合而为一了,而且有屏幕模拟环境,不再需要演员凭空想象,演员可以通过画面,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时空。

表演的状态,更加有真实感。

叶工打量了一下蒋博画出来的草图,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:“你这协同压力可不小,而且对于摄影用的机械臂,要求也很高吧?”

果然是理科生,搞清楚相对运动之后,立马想到的就是机器!

最新小说: 我在古代打辅助 钻石王牌之金靴银棒 全球进化:我移植了至高神心 初婚 肉骨樊笼 明末:一分钟一两银,全球推土机 我在斗罗召唤水浒 明媚可期 咸鱼主母爱吃瓜 我才几个词,歌土能怪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