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二张(1 / 2)

最终电影上映,那句“安红,我想你”,也火遍了大江南北。

插一句。

《有话好好说》是老谋子难得执导的一部都市荒诞喜剧电影,根据述评的小说《晚报新闻》改编,同时述评也担任本部电影的编剧。

只说述评这个名字,可能会觉得陌生,但是再往后数一数作品,就会发现,原来还是个人才。

姜闻后来的作品,从《鬼子来了》到《太阳照常升起》,还有《让子弹飞》,以及《一步之遥》都是这位编剧的作品。

2010年的时候,还凭借《让子弹飞》拿了金像奖最佳编剧,当然这跟英皇杨受成的投资,也肯定脱不开关系。

说回《有话好好说》,演员的阵容也很强大,姜闻,李宝田,还有瞿颍主演,葛尤,赵苯山,杜旭东,李雪建等一大堆知名演员客串。

杜旭东就是新三国的庞统,都不用演,看起来就像是個坏人,不过他闺女长得还行,也是个演员,不知道是媳妇儿漂亮,还是基因变异了。

其中张一谋本人,也在片子里客串了一把。

95年,张一谋和巩利分手了,97年这部片子中法两国同步上映,同时也是戛纳的展映片,是年巩利正好是戛纳电影节的评委,就是不知道老情人见面,是分外眼热还是分外眼红……

不过作为生意来看的话,《有话好好说》这部片子,张卫平的运作并不成功,上映之后,他做了个糊涂事儿。

把电影的海外版权,以 800万卖给了一家公司,而那家公司,一转手就卖到了 4600万,最后结算完成之后,张卫平还亏了 1800万。

张一谋心生愧疚,但张卫平却是在心中,生出了一个新想法,进军电影市场。

从此也开始了二张十余年的合作里程。

合作时间长了,朋友就很难相处了,尤其二人还有着决定性的分歧,那就是对金钱的看法不一样。

在张卫平看来,高票房就意味着一切,为了拉高票房,他也开始逐渐越过边界,开始插手选角。

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在一开始的时候,拟定的是经历了半年选拔,拼到了最后的黄宣。

后来让周杰仑出演,则是完全出于张卫平的坚持,为了配合周杰仑,小王子的年龄,也从 19岁改成了 14岁。

不仅如此,根据张卫平的意思,剧本又增加了刘晔和巩利出格的戏码。

电影上映之后之后,票房将近 3个亿,张卫平成了最会赚钱的制片人和老板,但是张一谋却成了“无良导演”,落差就很大。

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成功,让张卫平在路径依赖的主导下,又一次对张一谋的创作,和专业毫无干系的“干涉”。

《三枪拍案惊奇》是张一谋很看重的片子,原本走的就是悬疑路线,被张卫平硬生生加入了赵家班,结果就是给整成了“四不像”的喜剧片子。

以至于张一谋在后来的采访中,张一谋本人,都直言快语的说道:“张卫平想赚钱,用小沈阳炒作,东拼西凑出了这个剧本。”

说白了,就是赚快钱,砸口碑。

按照原本的进程,二张关系的破裂,还得等《金陵十三钗》之后,不过蒋博已经等不了那么久,而且也不乐意看到,那么好的题材,被一个浑身铜臭味的投机商人给玷污了。

是时候给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把火了,把老谋子挖过来,真正的艺术大才,没必要陷在泥潭里,为了几个铜板,委屈了自己。

做点对社会,对民族有意义的事情,不比什么都强?

扯回来。

蒋博对于李兵兵的惊讶,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意外,多少年了,有多少人打过老谋子的主意,但是都没有成功,主要还是老谋子这个人念旧情。

而蒋博最不缺的,恰恰就是这么个旧情,和老师,和北影——老谋子的母校,比起来,张卫平连个屁都算不上。

“对的。”蒋博肯定了李兵兵的猜想:“听说新画面那边,张卫平越来越放肆了,我觉得这是个机会,把我那位师兄争取过来。”

有这个可能性,李兵兵情绪稍微有点激动:“要不把我的工作室,也并到你的公司里去吧,这样的话,展现出来的实力,也更有说服力一些。”

其实也难怪,老谋子的号召力很强,不是蒋博这种,身上带着背景的号召力,而是实打实,一次又一次,证明了自身实力的号召力。

拍电影,老谋子拿了多少奖?

拍老谋子的电影,有多少演员拿了奖?

只要简单想想这个问题,就能明白,导演这两个字,对于演员来说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87年,《红高粱》,老谋子的第一部导演作品,就拿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。

92年,《秋菊打官司》,就让巩利拿了威尼斯影后。

隔了一年,94年,《活着》让葛尤拿了戛纳影帝。

没错,经常在冯晓刚和姜闻电影里出镜的葛尤,威尼斯影帝是在张一谋手里拿的。

99年,《我的父亲母亲》也成功的把章紫怡给捧了出来,这部片子,在柏林电影节也拿了评审团大奖银熊奖。

有趣的是,当年第

最新小说: 我在斗罗召唤水浒 钻石王牌之金靴银棒 我才几个词,歌土能怪我? 明末:一分钟一两银,全球推土机 初婚 明媚可期 咸鱼主母爱吃瓜 全球进化:我移植了至高神心 我在古代打辅助 肉骨樊笼